“喂?请问是作品《砖魂》的领队李梓鸥吗?因为你们的作品入选了明天上午的特色作品点评,麻烦您加一下我微信,告知相关安排。”
8月15日晚,一通入选特色作品展示的电话打破了群聊紧张的氛围,本在焦虑等大赛结果的五位队员怎么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前的玩笑话似乎要成真了。
“这是不是拿奖了的意思啊?”
“特色作品,那应该排名很靠前吧?”
“至少可以拿国三吧……”
作品《砖魂》全国直播展示中
作为纪录片小类唯一入选展示的作品,《砖魂》的展示与点评环节进行地十分顺利,五位队员也完成了本次参赛的最后一项任务,开始静候下午颁奖典礼公布获奖名单。
“到数媒三等奖了……”
“快快准备截屏了!”
“下面公布一等奖作品……《砖魂》,华中师范大学。”主持人播报的话音刚落,备赛群里的每个人都默契地发出了一张一样的截图——
颁奖会直播时作品《砖魂》获奖截图
为了这一刻,团队成员持续了半年多的高强度投入,半年前还是赛事“小白”的他们,凭借着不断摸索与尝试,成功诠释了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选题不是拍拍脑袋就能确定的”
筹备比赛最初,团队成员拿着头脑风暴出的数个选题,信心满满。然而,与指导老师王逊进行选题沟通后,他们被浇了一头冷水——第一次合作、参与比赛的他们居然连提选题都不会!“选题数量太少了!”“这个太偏题了!”“我都看不出来你们想讲什么。”……接二连三的质询下,他们逐渐意识到团队一直在做“无效讨论”,两周的时间,却没有一个成型方案。
没有选题,比赛就无法推进。0%的进度条悬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上。为了突破瓶颈,他们人手一台电脑聚集在一起,一字一句地“抠”着选题要求,分工朝不同方向搜集线索。紧缩的眉头,焦躁的眼神,他们浏览着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期待从字里行间获取细微的灵感。东一食堂,同学们讨论的声音渐渐模糊,灯光也次第熄灭,食堂大叔催促离开的声音响起。就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根据算法在“文物修复”方向的相关推荐,团队成员发现了一条有关“武汉‘砖’家”的资讯——“五千多块砖”“二十余年”等关键信息一下就吸引了他们。
目光交汇,相视点头,心上的进度条似乎有转绿的迹象,他们知道这或许就是那个“好选题”。
确定方案后,团队在多方帮助下几经波折与张亮老师取得联系并获得拍摄许可。经过与张亮老师的初步交流,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到“砖文”。
团队成员邀请非遗传承人张亮老师参与拍摄的相关聊天记录
“这种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更难受”
正当团队拟定脚本准备第一次踩点时,却发现拍摄地点被划为中高风险地区,只能被迫临时更换另一藏砖点,与采访对象相约进行访谈和拍摄。
满怀着期待想到现场感受古砖风貌的成员,因为一则通知泄了气。紧急疫情封控的安排给拍摄计划砌了一堵充满未知的高墙,无法出校的消息让队员们的心情一下跌落谷底。
“如果这个学期一直封校,我们还能拍纪录片吗?是不是都没办法参加比赛了?”
疫情限制这一致命问题仿佛一双大手扼住了团队的喉咙。与张亮老师进行过线上访谈后,成员们想要完成实景拍摄的想法更加坚定,但流逝的时间和现实的限制却累积成了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原以为确定选题就万事大吉,但比提不出好选题更难受的,是拿不出作品,是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那时候能做的,就是每天关注疫情最新情况。”
看着持续了多天的0新增,和纷纷降为低风险的各地区,团队成员再次递交了出校申请和安全责任书。就算下着小雨,他们也依旧没有放弃外景拍摄。紧凑的课程安排下,拍摄时间本就少,加上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拍摄素材的机会更要紧紧抓住……只要有一次,那就把握一次!
团队在雨天坚持外景拍摄
从冬到夏,团队成员把握每次出校拍摄的机会,拍摄完就立刻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比对复盘。为了权衡视频中砖文细节和历史的恢宏感,他们最后决定主要利用微距镜头和光影变化来刻画砖文细节,利用无人机、延时镜头和慢镜头进行环境全景拍摄,突出历史变化的沧桑和恢宏感。
团队成员利用道具拍摄古砖细节
而在实际拍摄“拓印流程”的过程中,他们也没有忘记完成作品的初心,向张亮老师讨教古砖背后的历史,动手体验学习拓印的全过程,收获了属于团队的拓片作品。
结合视频内容的考量后,团队邀请到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亦箫,并邀请宋老师出镜讲解,点评武汉地区的古砖保护现状。
团队成员邀请宋亦箫老师参与拍摄的相关聊天记录
“重头再来真的有点慌”
采集素材的难关渡过后,视频制作的进度也在稳步前进。可等待着他们的,没有意料之中的结局,只有意料之外的意外。
剪辑进行到后半阶段,团队成员发现画面和内容存在逻辑性差,结构不清晰,解说词偏题等问题。此时提出修改,几乎就是返工重做!
其实早在组建团队时,大家就意识到队伍中缺少技术人才,队员都没有使用过Ae和达芬奇等较为进阶的剪辑软件。而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对技术要求不低,他们便自嘲“咱们就是排除在技术壁垒上的那个”。不能保证后期技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在作品内容和立意上下苦功夫。
如今视频内容出现偏题风险,即使返工风险巨大,也要知难而进。
而此时,距离作品提交仅剩一个月的时间。
比赛的日期不断临近,心中的倒计时越飞越快,团队成员除了课程时间几乎都泡在广电办公室,剪辑、特效、调色、字幕分步骤进行。
从八号楼到东一食堂,到东区小树林,黄昏日落时、皓月星空下,他们讨论的身影渺小而坚定。最终的叙事结构诞生在无数个22:55的狂奔下,诞生在黑夜里,诞生在成员们的梦里。
团队成员赶工剪辑中
就在临近提交作品的前三天,大家心中的石头渐渐落地时,指导老师王逊再次提出内容侧重点偏移、配音风格不当等问题,建议修整视频结构。
“啊?大改特改的意思吗,几乎又要重剪啊……”
看着团队成员们心神不宁的样子,指导老师王逊宽慰道:“现在改还来得及,不慌不慌。”
既然这条路是对的,远一点又何妨呢?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了快乐。被认为不可能的梦想,好像更有实现的价值。团队成员们放下心中的忐忑,兵分几路同时修改。
仅仅三天,他们加班加点,完成了作品的多次修改和全部材料的提交。
“第一次哪敢奢求那么多”
作品获中南赛区一等奖并推荐至国赛的结果,已经超出了整个团队的预料。
“如果拿省三就会很开心了,第一次哪敢想那么多。”
从无到有的无数个日夜见证了五人的飞速成长,过去再多的苦和累都化作养分浇灌了心里含苞的花。为了应对国赛这场更加艰难的荆棘险途,团队成员从暑期离校前就着手准备假期的答辩,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正式答辩前,在指导老师王逊的分析和嘱托下,队员进行了多次线上讨论,分析答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16日中午,他们完成了第三次队内模拟答辩,7.0版本的答辩稿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定心丸。
“提交作品后,团队队员也将作品《砖魂》发布在微信视频号和b站等平台,扩大非遗的影响力,武汉博物馆馆长王瑞华看过作品《砖魂》后,给予肯定。
就像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自身真正参与非遗保护一样,我们想要号召更多青年群体关注非遗传承。团队在比赛结束后的6月,也利用侧重点不同的素材,制作了一条短片《清水拓印》,帮助张亮老师申请市级非遗传承人。
我们相信《砖魂》仅仅是一个推广汉字文化的开始,未来有机会我们会到更远的地方,进行更深的挖掘,利用自身能力践行传播汉字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我的答辩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团队全员与张亮老师合影留念
《砖魂》纪录片结尾说道:“残砖沉沙,其魂犹在……”古砖历经沧桑,却依旧坚守着文字和历史赋予它的精神魂魄。这个团队在一次次挑战中突破自己,用摄像机与古砖对话,守护源自千年的文化珍宝,践行了华师新闻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和担当。
作品《砖魂》获奖证书
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王逊、民间非遗传承人张亮、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亦箫、新闻传播学院优秀毕业生贾代腾飞、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秀莉、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黄怡宁、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杜雨薇、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员张璋、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赵鹏超和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周靖轩对作品《砖魂》提供的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