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陈雨扬 赵水嘉)10月2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郭良文应邀在学院805会议室为我院师生智能传播研究选题作学术诊断。我院万忆教授、辛静副教授、刘琼副教授、郑东和副教授和黄怡宁老师分享了智能传播研究案例。

我院院长万忆主持会议

黄怡宁的研究A Computational Study on Students and Educators’ Perception of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I in Higher Education,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双方的视角,用计算研究的方式探索人们对人工智能运用于高校教育的情感态度、讨论观点以及接受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主要关注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以及AI在辅助管理学术压力与教育支撑方面的作用,而教育工作者则更专注于如何利用AI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尽管讨论中存在着一些负面情绪,但整体情感倾向于中立,教育工作者的情感相对更加稳定。研究建议,学生应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在学术过程中使用 AI 工具,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学效率并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挑战。

我院本科生龙天云代黄怡宁老师作研究分享

万忆教授的研究聚焦当下人工智能生成信息中存在的信息误导问题,将心流理论和TAM技术理论引入研究,发现具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经历的用户更容易相信AIGC虚假知识分享,并有更强的分享意愿,同时,具有较高人工智能信任感的用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心流体验与AIGC虚假知识分享意愿之间的关联性更强。该研究指出,应警惕人工智能作用下的“伪科普”,重视人机交互中的“人”,保持对人工智能的怀疑精神。

辛静副教授和张振宇副教授的“有偏好的最强大脑?人工智能的跨文化认知偏见研究”,尝试探讨“ChatGPT和文心一言在跨文化的认知中存在怎样的特征和偏见”。通过问卷调查和包含质询的人机对话,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在对两国文化的书写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价值偏见或刻板印象,ChatGPT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而文心一言则采用程度温和的选项表明立场。在包含质询的人机对话中,二者都倾向于改变原有的态度以“迎合”用户的态度,表现出“盲从”的特征。同时,经过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存在认知失真和回答模板化的问题。

我院辛静副教授作研究分享

刘琼副教授和周莉教授的“与AI共情?青年群体对社交聊天机器人情感互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将“共情”概念引入对人机交互过程的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ARC模型,从自主性需要、相关性需要和能力需要三个层面构建情感互动意愿的相关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感知控制性、感知拟人性、感知相似性、共情体验、感知易用性和自我效能感等自变量对情感互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刘琼指出,未来技术发展需要兼顾用户体验与伦理道德,重视“人机共情”背后的隐私难题,确保人机互动的健康发展。

我院刘琼副教授作研究分享

郑东和副教授和孙志鹏老师合作的“抗拒使用问诊服务对话机器人的研究——以创新阻力理论为例”,关注AI技术在健康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将创新阻力理论引入对抗拒使用问诊服务对话机器人的研究,从功能性阻力和心理性阻力两方面分析用户拒绝使用问诊服务对话机器人的原因。研究表明,应用问诊服务对话机器人时,需关注绩效期望、AI科技焦虑等因素的影响。

我院郑东和副教授作研究分享

听完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研究分享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郭良文从选题新颖程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以上研究进行了学术诊断,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随后,郭良文教授就英文论文的发表分享了经验——从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如何投稿及参考文献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郭老师的精彩点评和耐心讲解使在场师生共享了一场学术的盛宴。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郭良文教授对研究选题进行学术诊断

会议现场


图片:赵水嘉

审核:王铭亮 辛静 周莉 万忆

上一篇: 分论坛讲座|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智能传播的几个议题——数据主义、价值偏向与模态优先

下一篇: 分论坛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卢家银教授:败诉的平台?中国隐私侵权诉讼中的平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