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典)“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在大思政课中读懂中国、立志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为这场跨越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奔赴写下时代注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11名学子集结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余典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一员,行走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现场。大学生们既是时代镜像的捕捉者,更成为镜像本身的构建者。余典在“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双重身份中,丈量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刻度。


“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双重身份
从行前座谈会上的铮铮誓言,到长江经济带创新高地的步履不停,这场由湖北省委网信办指导,武汉市委网信办、长江网承办的“青春华章·我们的回答”网络大思政课——2025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湖北行活动,对新闻学子而言恰似一场淬炼“四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的熔炉。当新闻课堂里的观察者成为社会变革的叙事者,一个命题愈发清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界线上,新传人该如何以专业担当解码中国故事?


实践团成员与长江网媒体老师的合影 参与实践的高校名录
解码科技创新密码——在智造浪潮中淬炼专业“眼力”
大学生实践团走过光谷科创大走廊,也观赏了长江左岸的“未来交通图景”。余典观察到,武汉正以“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为轴,串联起智能制造、数字安全、新能源革命的创新链。她以《武汉大厂揭秘》系列口播拆解技术密码,在《大厂青年说》作品里体悟国家发展里的青春力量。余典希望这个新闻视点不仅可以成为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青春注脚,更能成为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切片。



重溯文化基因图谱——于古今对话间锻造传播“脑力”
高校学子们在长江的脉动里夜访黄鹤楼,体验沉浸式戏剧中的知音传说,感受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超级试验场。余典一直在思索,如何让文化遗产在Z世代的数字语境中重获新生,她的《诗词黄鹤》创意视频缝合着古今光影,相关AI作品也在加紧制作当中。当千年文脉与新媒体传播同频共振,新闻学子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多思善谋、综合研判,用创造性的思维转化见证着城市IP破圈,也见证着“两个结合”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生动实践。



把握民生发展脉搏——在城市场景里培育共情“笔力”
从周黑鸭工业园的标准化生产线到国博诚寓的“青年安居样板”,武汉正以新消费矩阵、智慧物流网、健康生态链,编织城市美好生活的民生经纬。余典认为,增强笔力,就是要增强受众思维,运用青年人的语言,让新闻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她在国博诚寓拍摄的一镜到底视频用空间叙事丈量着“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新媒体风格的旅行转场为民生工程注入青年样态。这些作品不仅定格了“人民城市”的武汉答卷,更折射出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


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界线上,新传学子用坚实的“脚力”丈量世界,他们的专业担当正以多维叙事形态具象生长。以国家战略锚定坐标轴心,用专业视角驱动技术破界,将人文关怀沉淀为叙事底色,让Z世代语态重构传播语法,搭建起青年话语的意义群岛,激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余典实践期间在长江头条发布的新媒体作品数据
这场跨越理论的“行走的大思政课”,以扎根江城大地的笃实脚步,在新时代的新闻坐标系里刻下了“四力”融合的青春刻度。活动最后,实践团成员们也向湖北省委网信办、长江网等主办方致以了诚挚谢意,正是这场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的奔赴,让青年学子在时代现场照见专业精神的重量,更在知行合一中写下属于新闻人的青春回答。

实践团成员自发录制的感谢视频
文字:余典
图片:长江网 王筝 张骞文
审核: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