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在线讯(通讯员 李可)为深化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搭建校企对接平台,4月29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就业指导分享会在9号楼8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学院2004级杰出校友、资深媒体人马丽担任主讲嘉宾,结合其十余年媒体行业的实战经验,围绕行业变革、职业能力构建及岗位需求展开分享,重点强调了新闻人需以“终身学习”应对技术挑战,以“内容初心”筑牢职业根基。分享会由我院党委副书记程秀莉主持,2022级辅导员李鸿、2021级本科兼研究生辅导员骆莎及各年级本硕学生参与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马丽结合媒体融合十年发展的各项数据,讲述了媒介融合趋势。 2014 年中央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来,行业从“相加”迈向“相融”,2024 年“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的政策导向,标志着融合进入系统性重塑阶段。当前信息传播呈现四大特征:移动化使传播主阵地转向移动端;社交化催生全民传播生态,用户从“接收者”变为“共创者”;智能化技术颠覆生产模式,AI应用能力成为生产力核心;场景化传播打破平台界限,新闻渗透至多元终端。

面对技术重构,马丽强调从业者需具备“全媒型能力”。她以团队实践为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听,长江说!》采集长江流域10种声音,融合720度全景技术制作交互H5,让生态保护主题更贴近受众;2016年首次网络直播武汉马拉松时,她发现观众对选手细节的关注远超预设的文化讲解,印证了实时互动与捕捉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谈及10.67亿短视频用户,她以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30秒手机拍摄的“车辆返汉”视频为例,说明“在现场”的真实感是传播核心竞争力;数字人主播技术在缓解县级媒体人才短缺的同时,也倒逼从业者强化情感表达等不可替代的人文优势。

针对自媒体时代专业内容传播力不足的困境,马丽坦言行业也曾经历流量焦虑,但最终回归“内容为王”本质。“技术改变形态,却改不了人心对真实、深度内容的需求。”她强调,标题党只是短期现象,内容的真实性与思想性才是建立用户信任的根本。
面对新闻学子,马丽提出“技术+人文”的复合能力要求:既要掌握AIGC、数据可视化等工具,也要保持对新闻现场的敏锐与人文关怀。“真正的竞争力,是用技术提升效率,用内容传递价值——AI能生成稿件,但核实信源、挖掘真相的能力,永远是新闻人的‘硬核’。”面对数字人主播的冲击,她强调,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强化情感表达与现场应变等“不可编程”的能力。

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秀莉总结表示,学院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意”的交叉课程,助力学生学生提升核心市场竞争力。本次分享不仅梳理了行业十年变革,更锚定了新闻教育的方向:在技术浪潮中,唯有以终身学习拥抱变化,以内容初心抵御浮躁,才能成为真正适应时代的“全媒型”人才。
审核:曾楚航 李鸿 程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