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动态 - 正文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各位老师:

大家好!

秋日的桂子山,天高云淡,风清日朗。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收获的季节,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迎接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同学的到来。请允许我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这个追求真理、传播声音的大家庭,更感谢你们选择新闻传播作为青春奋斗的方向。

站在这里,看着你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庞,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西南腹地。那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电视台记者,冒着七月的酷暑,穿越蜿蜒的山路,奔向一个被谎言封锁的矿难现场。矿井口的封锁线、家属哭肿的双眼、当地人员讳莫如深的表情,与"无人死亡"的官方通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们藏在简陋的旅社里整理素材,反复核对可能的遇难者名单,在闷热狭小的吉普车厢中抱紧沾满泥土的摄像机——因为我们知道,这里面记录的影像,不只是新闻素材,更是79名遇难矿工在这世上存在过的证明,是击碎谎言的新闻武器。

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新闻"二字的千钧重量。它不只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更是对生命的庄严记录;它不仅是社会的守望者,更要成为刺破黑暗的锋芒;它不仅是历史的底稿,更应当是为无声者发声的良知。当我们的报道最终推动国务院调查组彻查真相,当责任人受到法律严惩,当安全事故信息披露制度因此完善——我明白了,新闻人的笔和镜头,可以,也应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今天,我想把这起矿难教会我的问题带给你们:新闻是什么?希望你们在未来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

从矿难这个"点"出发,我的记者生涯与新闻工作经历不断拓展延伸。我亲历了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媒介融合的深刻转型,更正在直面人工智能给传播领域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技术的洪流奔涌向前,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智,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AI技术正在重塑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智能线索发现、数据新闻生成,到个性化内容推荐、虚拟主播播报,再到传播效果分析和舆情监测。这些技术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挑战和行业变革——算法推荐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让受众困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领域;深度伪造技术使得虚假信息的制作更加容易,对事实核查提出了更高要求;AI生成内容可能带来版权和伦理问题;而过度依赖技术也可能削弱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专业判断。

在这个技术变革的关键时刻,我想特别强调: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优质的内容、理性的判断、人文的精神和社会的责任,始终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核心与基石。我们不能在技术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而要成为驾驭技术、善用技术去讲述故事、连接人心、推动进步的能手。为此,学院已经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我们建立了智能媒体实验室,开设了数据新闻、计算传播、AI伦理等前沿课程,邀请业界专家讲述创新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但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因为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人来驾驭。

同学们,你们选择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不确定性的时代,投身于新闻传播事业,需要更大的勇气、更清醒的头脑和更坚定的信念。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为你们提供追寻这一切的沃土。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史底蕴,这是华师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独特基因;我们拥有前沿的实践平台,助力你们的技术想象力落地生根;我们更拥有一支怀揣理想、潜心育人的教师队伍,他们将不仅是你们学业上的导师,更愿成为你们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在这里,我还想分享四点期待,与诸位共勉:

第一,要做"沉得下去"的新闻人。希望你们扎根现实,深入生活,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受温度。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起自己坚实的知识图谱和批判性思维框架。要深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及其文化,胸怀"国之大者",才能写出有格局、有分量的作品。

第二,要做"立得起来"的传媒人。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真相往往被噪音所掩盖。希望大家能坚守求真、公正、客观、理性的专业信条,锤炼核实、求证、平衡的看家本领,勇于对抗流俗与偏见,成为混乱信息场中值得信赖的一股清流。要爱惜自己的羽翼,守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三,要做"走得出去"的传播者。要主动学习并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新闻生产与传播,但更要思考技术背后的伦理与规范,保持人的主体性与判断力。要具备全球视野,学会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一个生动、立体、真实的中国。

第四,要做"看得清方向"的思考者。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拥抱技术创新,又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异化。要培养自己的数字素养和算法批判能力,成为技术的掌控者而非被技术掌控的人。要始终牢记,技术是工具,而人,才是目的!

大学之大,在于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未来几年,你们可能会在图书馆的墨香中与先贤对话,可能会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能会在校园媒体的实践中遭遇挫折也收获成长。你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最新的智能媒体工具,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在虚拟现实中讲述真实故事。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将学会如何在这些技术应用中保持人的温度,如何在算法时代坚守新闻理想,如何在变革中守住不变的初心。

这一切,都将构成你们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并最终沉淀为你们走向未来的力量。从今天起,你们的脉搏将与桂子山一同跳动,你们的故事将与新闻传播学院紧密相连。请珍惜在桂子山的每一天,去读书,去思考,去提问,去实践,去爱,去感受。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人文精神为灯,以先进技术为能,去刺破信息的迷雾,在明暗交替的新闻传播道路上奋勇前行。让我们成为光,去照亮更多的地方!

谢谢大家!



审核| 黄怡宁 程秀莉 万忆

上一篇: 我院举行彭涛教授荣休仪式:深耕教坛数十载,桃李芬芳传薪火

下一篇: 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向培凤来院讲授开学第一课